一個人爲什麽會喜歡你?
有人會說,因爲長相俊美,因爲性格好,或者有錢有才。我覺得,可以因爲這些喜歡,但這也只是表面的喜歡。如果一個人喜歡你只是因爲這些,那這種喜歡會不會長久還要另當別論。
三毛說:"愛情如果不落到穿衣、吃飯、睡覺、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,是不會長久的。"
一個人真正喜歡你,絕不會只存在於表面。或許你長得沒有多好看,也或許你沒多少錢,可他在你面前,能卸下所有僞裝和防備,一切都那麽自然。
一旦這種感覺在心裏種下,就會在心底生根發芽,開出喜歡的花。
你糾結過嗎?
自己明明哪裏都不差,又對他那麽好,可他就是不喜歡。兩個人之間,就像隔著一層玻璃,怎麽都走不進對方心裏。
你總在糾結「他到底喜不喜歡我」,却忘了愛情最原始的模樣,不是猜疑試探中的患得患失,而是彼此理解時自然流露出的被需要,是靈魂相契時無需多言的「我懂你,且你需要我」。
對方不會覺得你無趣,也不會嘲笑你幼稚,你們可以一起笑,也能一起鬧。
羅曼•羅蘭說:"所謂幸福,是在於認識一個人的界限而愛這個界限。"
被理解
不是簡單的知道你在說什麽,而是一種深層次的靈魂共鳴。我該怎麽描述呢?
就像伯牙和子期,伯牙彈琴,子期能聽出他琴聲中的高山流水之意。子期的理解,會讓伯牙感受到音樂的靈魂,他們的相遇,就是一場靈魂共鳴之舞。在愛情裏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當一個人真正被理解時,才能進一個人的內心裏,你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對方吸引,喜歡上這種感覺。
而很多人之所以會覺得孤獨,並不是身邊沒有人陪,而是跟那個陪伴的人說了很多話,真正被聽懂的却沒有幾句。
就像梵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裏寫的:“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團火,路過的人只看到烟。”
當對方在你面前笑著說「沒事」時,你能看穿他心底裏的脆弱,輕輕握住他顫抖的心,這種理解就不是簡單的共情,而是你們兩個之間獨有的默契。
心理學大師羅杰斯說:"真正的理解是穿對方的鞋走路,連他脚上的繭都感同身受。"
這不是要你和對方完全一致,而是你能用他的眼睛看世界。就像月亮從不發光,却能完整反射太陽的光輝。被理解的瞬間,就像在茫茫人海中他只看見了你,那種原來你在這裏的感覺,勝過千萬句甜言蜜語。
被理解之所以讓人心動,是因爲那一刻人心裏像是被溫暖的陽光照亮了一樣,讓人感到無比安心。
被理解的感覺,也是兩個人價值觀的契合,交流的過程中仿佛找到了另一個自己,那種默契和共鳴,是任何物質都無法替代的。
被理解的感覺,會讓人感受到自己獨特的價值感。是在對方身上連他自己都未曾發現的閃光點突然被你捕捉到,還給予了肯定和贊美時,感到自己被珍視的感覺。
這種自我價值的認同,會讓人更加自信,也會因此産生深深的好感。
就像小花的文章,那些因爲喜歡而送出的打賞,因爲共鳴而寫下的留言,甚至那些因爲觀點不同而産生的反擊和謾駡。對我來說,都是繼續下去的動力。因爲你們,這些文字才有了價值。
被需要
從來不是沉重的包袱。而是生命最珍貴的饋贈。那些叮囑按時吃飯的嘮叨,生病時非要守著的固執,遇到難題第一時間撥通的電話,都在不動聲色地告訴對方「你被需要」。
弗洛姆在《愛的藝術》裏寫:"不成熟的愛是'I need you because I love you',成熟的愛是'I love you because I need you'。"需要並不是示弱,而是把最脆弱的軟肋交到對方手裏當信物。
有句話說:“人最需要的,就是被需要的感覺。”
尤其是對於男生,很多時候,被依賴,被需要,被認同,被贊美,會産生一種極大的心理成就感。
這兩天網上有個特別火的視頻。
一個小朋友咧著嘴流著鼻涕跟媽媽哭訴:“你都不需要我”。
媽媽快速回應說:“我需要你”。
小朋友問:“你需要我幹啥?”
媽媽說:“我需要你的腿翹到我身上睡覺。”
小朋友臉上憋不住的樂開了花......
你看,連人類幼崽都知道,被需要的感覺很重要,很好。
一個人喜歡你時,一定會找到被需要的感覺。這種被需要,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,而不是感覺自己可有可無。
心理學中有個現象叫「鏡映效應」:當一個人感受到自己被理解,被需要,被回應時,大腦會釋放信任激素。好像通過一面鏡子意識到自己的存在,這種被看見會讓人感受到「我的感受被確認了」。
很多人都把獨立挂在嘴邊,把自己活得滴水不漏,結果在親密關係裏處處碰壁,却忘了需要與被需要本就是愛情的雙生藤蔓。
三毛說:“如果你給我的,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,那我就不要了。”
被需要從來不是要求特權,而是確認了自己不可替代。
最珍貴的感情往往都帶點「實用主義」的浪漫。
理解是知道你沉默時在對抗什麽,需要是相信你的存在本身就能消解孤獨。
錢鐘書給楊絳的信裏寫:"遇見你之前,我沒想過結婚;遇見你之後,我結婚沒想過別人。"
不必費力證明,不必刻意經營,只是肩並肩,就十分美好。